【經】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白話翻譯:「『阿難!我現在就為你,用這兩件事(別業妄見與同分妄見),從正反兩方面來綜合闡明。』」
補充說明:佛陀準備將前面所講的「別業妄見」(如病眼見圓影)和「同分妄見」(如一國人同見惡相)這兩個例子,結合起來做進一步的闡發,以徹底說明「見性」與「妄境」的關係。
名詞解釋:
- 二事:指前面所說的「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這兩件事。
- 進退合明:從正面(進)和反面(退)等多個角度,綜合起來加以闡明。
【經】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白話翻譯:「『阿難!就如同那些眾生的「別業妄見」一樣,他注視燈光時所顯現的那個圓影,雖然看起來像是一個真實的境界,但終究是那個觀看者,因為眼睛有翳膜(眚)這個毛病所造成的。翳膜這個病,是屬於能見之性(見)產生了勞損,並非是由光色(色)這個外境所製造出來的。然而,那個能覺知到「我的視覺有毛病(眚)」的覺性本身,終究是沒有過咎的。』」
補充說明:佛陀再次分析「別業妄見」的例子,並引申出極其重要的觀點: 1. 妄境的根源在於「見」本身出了問題(見勞),而非外境(色)有問題。 2. 最關鍵的是,在「有病的見」的背後,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能覺知到「見有病」的那個覺性,這個覺性本身是清淨無染、沒有過錯(無見咎)的。
名詞解釋:
- 矚 (zhǔ):注視。
- 目眚所成:由眼睛的翳膜這個毛病所造成。
- 眚即見勞:翳膜這個病,就是「能見之性」產生了勞損或障礙。
- 非色所造:不是由光色這個外境所製造的。
- 見眚者,終無見咎:能覺知到「見有眚(病)」的那個覺性本身,終究是沒有過咎的。
【經】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
白話翻譯:「『以此類推到你今天(的情況):你用眼睛所觀看到的山河大地以及所有眾生,這一切其實都是從無始以來,「能見之性」有了根本的毛病(無始見病)所成就的。能見的「見」和所見的「見緣」(境界),看似是真實地顯現在眼前,但它們的本元,都是從我(們眾生)本有的覺悟光明之性上,因為有了能所攀緣的毛病(眚)而產生的,這個能覺能見的妄心本身就已是病態(眚)了。』」
補充說明:佛陀將「眼病見圓影」的例子,直接擴大到我們整個世界。他指出,我們凡夫所見的一切(山河大地、芸芸眾生),並非客觀實相,而是如同那個「圓影」一樣,是我們從無始劫來,真心上生起了無明(見病),從而變現出來的虛妄景象。我們日常用來感知世界的「見聞覺知」,本身就是這個「病」的一部分。
名詞解釋:
- 無始見病:從無始以來,真如本性上所生起的根本無明,即「見」的根本毛病。
- 見與見緣:能見的主觀作用,與所見的客觀境界。
- 元我覺明:其本元是我(們)本有的覺悟光明之性。
- 見所緣眚:能見與所緣,都是從「眚」(病)而來。
- 覺見即眚:我們日常所用的這個能覺能見的妄心,本身就是「眚」(病態)。
【經】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白話翻譯:「『而那個本來的、覺悟光明的真心,當它覺照所緣的境界時,它本身並不是病態(眚)。它能覺知到那個「所覺知的是病態(眚)」,但這個能覺的覺性本身,並不在病態(眚)之中。這個(能覺知病態的覺性),才是真實的「見見」(見性之體),又怎麼能再把它稱之為我們日常相對的、有局限的「覺、聞、知、見」這些作用呢?』」
補充說明:這段話極其精妙地闡述了「真心」與「妄心」的關係。 1. **妄心是病**:我們日常的見聞覺知(能緣之心)和所緣的境界,都是病(眚)。 2. **真心非病**:但我們本有的那個「本覺明心」,它能覺知到這一切都是病態,而它自身卻是清淨、非病的。 3. **此實見見**:這個能覺知「妄」的覺性,才是真正的「見性之體」(見見),它超越了日常相對的、作為六根之用的「見聞覺知」。
名詞解釋:
- 本覺明心:眾生本有的、覺悟光明的真實之心。
- 覺緣非眚:(真心)覺照所緣時,其體性並非病態。
-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能覺知到「所覺是病態」,而這個「能覺」的體性本身,並不在病態之中。
- 此實見見:這個才是真實的「見性之體」。
- 覺、聞、知、見:指六根相對六塵所產生的六識作用,是生滅的、相對的。
【經】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白話翻譯:「『所以,你現在所看見的「我」(佛的應化身)和「你」自己,以及所有世間的十類眾生,這一切都即是那「有病的見」(見眚)所顯現的景象,而不是那個「能覺知此病見」的清淨覺性(非見眚者)。那個能見的、真實的精粹(見真精),它的體性既然不是病態(眚),所以就不能用我們凡夫層次的、本身即是病態的那個「見」字來命名它了。』」
補充說明:佛陀做了一個震撼性的總結:我們眼前所見的一切,包括佛、我、眾生,都屬於「見眚」(有病的見所現的幻相)。而真正的見性(見真精),因為它的體性是清淨無病的,所以不能再用「見」這個已經被「病態」污染了的詞來稱呼它,以示其絕對的超越性。
名詞解釋:
- 見眚,非見眚者:是「有病的見」,而不是那個「能覺知此病見者」。
- 彼見真精:那個能見的、真實的、精純的體性。
- 性非眚者:體性不是病態的那個(覺性)。
- 故不名見:所以不能(用凡夫的)「見」來命名它。
【經】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白話翻譯:「『阿難!如同那些眾生的「同分妄見」,也可以類比那個「別業」一人的妄見。一個眼睛有病的人,就好比那個國家的全體人民;那個人所看見的圓影,是由翳膜這個妄病所產生;而這個國家大眾所共同看見的不祥之兆,是在他們共同的見業當中,由惡劣的瘴氣(喻共業之力)所引起的。這兩者,全都是從無始以來的「虛妄之見」(見妄)所產生的。』」
補充說明:佛陀將「別業」與「同分」兩種妄見進行類比,指出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是「無始見妄」的產物。個人的眼病(別業)產生個人的幻覺(圓影);群體的共業(同分)則產生群體的幻境(不祥之兆)。一個是微觀的,一個是宏觀的,但根源都在於「見」出了問題。
名詞解釋:
- 瘴惡 (zhàng è):指山林間致病的濕熱之氣。此處比喻由共業所感召的惡劣力量。
- 俱是:全都是。
- 見妄:虛妄的知見,即根本無明。
【經】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白話翻譯:「『以此類推,我們這個閻浮提的三千洲,兼及四大海洋,乃至整個娑婆世界,以及擴展到十方世界所有尚有煩惱的國土和其中的所有眾生,(其根源)都是同一個「覺悟光明、無煩惱的不可思議真心」。只是因為在這個真心之上,起了「見、聞、覺、知」等虛妄的病態緣起,(主觀的見聞與客觀的病緣)和合而虛妄地產生,又因和合條件的離散而虛妄地壞滅。』」
補充說明:佛陀將這個道理推及到極致:我們所處的整個宇宙(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其本體都是同一個「無漏妙心」。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包括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生死,都只是在這個清淨真心的基礎上,因為生起了虛妄的「見聞覺知」(能緣)和虛妄的「病緣」(所緣),兩者和合而顯現的生滅幻相而已。
名詞解釋:
- 娑婆世界 (Sahā-lokadhātu):意譯為「堪忍世界」,指我們所處的這個充滿痛苦但眾生仍能忍受的世界,即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
- 並洎 (jì) 十方:以及擴展到十方世界。
- 無漏妙心:沒有煩惱(無漏)的、不可思議的真實之心。
-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因各種虛妄的條件和合而虛妄地產生,因和合的條件離散而虛妄地壞滅。
【經】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白話翻譯:「『如果能夠遠離這一切「和合」的緣起,以及執著於「不和合」的妄見,那麼就能夠徹底滅除導致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從而圓滿證得那不生不滅的菩提覺性,回歸到清淨的本來真心,讓本有的覺性永恆常住。』」
補充說明:在揭示了輪迴的根源之後,佛陀指出了涅槃解脫的道路。修行的關鍵,就在於遠離一切二元對立的妄想,包括執著於事物是「和合」而有,或執著於事物是「不和合」(斷滅、分離)的。當能所雙亡,二見永絕,生死的根本原因就被拔除,此時顯現的就是圓滿的菩提、不生不滅的清淨本心。
名詞解釋:
- 諸和合緣:指構成一切虛妄現象的種種和合條件。
- 及不和合:以及執著於「不和合」(即斷見、無見)的妄見。
- 諸生死因:導致生死輪迴的種種根本原因。
-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圓滿證得那不生不滅的覺悟之性。
- 本覺常住:本有的覺性永恆常住,不再動搖。
【經】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白話翻譯:「佛陀說:『阿難!你雖然先前已經領悟到,那本有的覺性、不可思議的光明之體,它的體性既非「因緣」所成,也非「自然」而有;但是,你仍然沒有明白,這個覺性的本元,同樣也並非由「和合」而生,也並非是「不和合」的。』」
補充說明:佛陀總結了之前的辯證,並指出阿難的下一個迷惑點。阿難已經破除了對「因緣」和「自然」的執著,但他的妄想分別心又落在了新的二元對立上,即「和合」與「不和合」。佛陀將要繼續破除這一層更細微的執著。
名詞解釋:
- 覺元:覺性的本元、根源。
- 非和合生,及不和合:並非由「和合」而產生,也並非是「不和合」的狀態。
【經】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白話翻譯:「『阿難!我現在再用眼前的塵境來問你:你如今仍然因為用「一切世間的妄想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這種觀點,而對自己產生了疑惑,(反過來)想要證明那菩提真心也是由「和合」而生起的。』」
補充說明:佛陀指出了阿難的思維誤區。阿難因為觀察到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所以產生了類比推理的疑惑,懷疑那個至高無上的「菩提心」是否也是經由某種「和合」而產生的。這是一種將世間法的規律,錯誤地套用在出世間實相上的思維方式。
名詞解釋:
- 前塵:眼前的塵境,指客觀事物。
- 證菩提心和合起者:想要證明菩提心是由「和合」而生起。
【經】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
白話翻譯:「『那麼,你那個不可思議、清淨的能見精華,它究竟是與「光明」和合?還是與「黑暗」和合?是與「通達」和合?還是與「堵塞」和合呢?』」
補充說明:佛陀開始正式破斥「和合」見。他再次使用了之前破「因緣」、「自然」時所用的四種對立境界(明、暗、通、塞)作為工具,來詰問阿難:如果見性是和合而成,那麼它到底是和誰「和合」?
名詞解釋:
- 妙淨見精:不可思議、清淨的能見精華。
- 為與明和:是與光明和合嗎?
【經】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
白話翻譯:「『如果是與光明和合,那麼你姑且觀察一下,當光明顯現在你面前時,在光明之中,哪裡混雜了「見」呢?如果「見」的相狀是可以被分辨出來的,那它混雜在光明裡,又該是什麼形像?如果說(光明裡)並沒有混雜著「見」,那你又如何能看見光明?但如果說(光明)當下就是「見」,那你又如何能「看見見」呢?』」
補充說明:這段話從「和合」的「混合、摻雜」義上進行破斥。如果「見」與「明」和合,那麼: 1. **見在何處?**:在「明」這個境界裡,根本找不到一個叫「見」的東西混在裡面。 2. **若非見,云何見明?**:如果光明裡完全沒有「見」的成分,那「見」與「明」就毫不相干,你根本無法看見光明。 3. **若即見,云何見見?**:如果光明本身就是「見」,那就成了「見看見見」,能所不分,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
名詞解釋:
- 何處雜見:在哪裡混雜了「見」?
- 見相可辨:如果「見」的相狀是可以被分辨出來的。
【經】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白話翻譯:「『「見」必定是圓滿自足的,它在哪裡需要與光明和合呢?如果說光明也是圓滿自足的,那它也不應該需要與見和合!如果說「見」必定是異於「明」的兩個東西,那麼一旦將它們混雜在一起,彼此就都會失去各自的體性。「見性」與「光明」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體性,一旦混雜,就既失去了光明的體性,也失去了見的體性。所以,說「見」與「明」和合,這個道理是不成立的。同樣的道理,對於黑暗、通達以及各種堵塞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補充說明:佛陀進一步從「體性」上破斥「和合」。如果「見」和「明」是兩個獨立自足的圓滿體,它們根本不需要和合。如果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那麼硬要把它們「和合」(混合),結果只會是兩者都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和定義(雜則失彼),這就不是「和合」,而是「混亂」了。因此,「和合」見不成立。
名詞解釋:
- 必見圓滿:「見」的體性必定是圓滿自足的。
- 見必異明:如果說「見」必定是不同於「明」的。
- 雜則失彼,性、明名字:一旦混雜,彼此就都會失去各自的體性。「性」(指見性)和「明」(指光明)這兩個名字所代表的體性。
- 和明非義:與光明和合的道理是不成立的。
【經】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白話翻譯:「『再者,阿難!你現在這個不可思議、清淨的能見精華,它是與光明「結合」在一起?還是與黑暗「結合」在一起?是與通達「結合」在一起?還是與堵塞「結合」在一起呢?』」
補充說明:佛陀從另一個角度來破斥「和合」見。「和合」除了有「混合」的意思,還有「結合、聯合」的意思。佛陀現在從這個角度來提問。
名詞解釋:
- 為與明合:是與光明結合、聯合在一起嗎?
【經】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白話翻譯:「『如果說「見」是與「光明」結合在一起的,那麼到了黑暗的時候,光明的相狀已經消失了,這個「見」既然不與各種黑暗相結合,那它又如何能看見黑暗呢?如果在看見黑暗的時候,它並沒有與黑暗結合,而是(如你所說)仍然與光明結合著,那麼它應該就不是在看見光明了(因為眼前是暗)!既然它看不見光明,又怎麼能說它是與光明結合,並且能了知「光明」不同於「黑暗」呢?同樣的道理,對於黑暗、通達以及各種堵塞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補充說明:佛陀從「結合」的持久性上破斥。如果「見」與「明」結合了,那麼當「明」消失、「暗」出現時,這個「見」就失去了結合的對象,應該無法運作,即無法見暗。但事實上它能見暗。如果在見暗時,你硬說它還是與「明」結合著,那就更矛盾了,因為它明明「不見明」,又何談「與明合」呢?這證明,「見」並未與任何一個特定的境界「結合」,因為它能遍緣一切境界而不變。
名詞解釋:
- 了明非暗:了知光明不是黑暗。
【經】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白話翻譯:「阿難稟告佛陀說:『世尊!那麼,如果我這樣思考:這個不可思議的覺性本元,與所有外在的緣塵境界,以及內在的心念思慮,是「不和合」的呢?』」
補充說明:在「和合」見被徹底破除後,阿難的思維又一次擺向了對立的另一極——「不和合」。他想,既然「見性」與萬法不是和合的關係,那麼它們之間應該就是「不和合」的,即完全分離、互不相干的。這是「七處徵心」以來,佛陀將要破除的最後一層根本性的二元對立妄見。
名詞解釋:
- 妙覺元:不可思議的覺性本元。
- 緣塵:所攀緣的塵境,指客觀世界。
- 心念慮:內心的念頭和思慮。
- 非和合耶:是「不和合」的嗎?
【經】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白話翻譯:「佛陀說:『你現在又說,覺性是「不和合」的。我再問你:這個不可思議的能見精華,既然是「不和合」的,那它是不與光明和合?還是不與黑暗和合?是不與通達和合?還是不與堵塞和合呢?』」
補充說明:佛陀立刻針對「不和合」這個新觀點展開詰問。他還是沿用明、暗、通、塞這四種境界作為工具,來檢驗「不和合」這個說法是否能夠成立。
名詞解釋:
- 為非明和:是不與光明和合嗎?
【經】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白話翻譯:「『如果是不與光明和合,那麼能見的「見」與光「明」,兩者之間必定會有一個界線(邊畔)!你姑且仔細地觀察一下:哪裡是光明的範圍?哪裡又是見的範圍?在「見」與「明」之間,它們各自以什麼作為分界線呢?』」
補充說明:佛陀開始從第一個角度破斥「不和合」——即「邊界」問題。如果兩個東西是「不和合」的(即分離的、獨立的),那麼它們之間必然存在一條可以被指出的分界線。佛陀要求阿難指出「見」與「明」之間的這條界線。
名詞解釋:
- 邊畔 (pàn):邊界,界線。
- 自何為畔:各自以什麼作為分界線?
【經】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白話翻譯:「『阿難!如果在光明的界限範圍之內,確定沒有「見」的存在,那麼「見」與「明」就無法相互觸及,如此一來,「見」自然就不會知道光明的相狀到底在哪裡,那它們之間的界線又如何能夠成立呢?同樣的道理,對於黑暗、通達以及各種堵塞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補充說明:佛陀指出,界線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我們能同時感知到界線兩邊的東西。如果「見」完全在「明」的範圍之外,與「明」毫不相干,那「見」根本就無法感知到「明」的存在,既然連「明」都感知不到,又如何能劃定出「見」與「明」之間的分界線呢?所以,「不和合」的第一個困難(邊界問題)無法解決。
名詞解釋:
- 明際中:在光明的界限範圍之內。
- 不相及:無法相互觸及、關聯。
- 畔云何成:界線如何能夠成立呢?
【經】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
白話翻譯:「『再者,這個不可思議的能見精華,既然是「不和合」的,它是不與光明結合?還是不與黑暗結合?是不與通達結合?還是不與堵塞結合呢?如果是不與光明結合,那麼「見」與「明」的體性(性)和相狀(相)就應該是互相乖違、處於不同角度的(乖角),就好像你的耳朵與光明一樣,完全了不相干、無法接觸。』」
補充說明:佛陀從第二個角度破斥「不和合」——即「體性乖違」問題。如果「見」與「明」是「不和合」的,那麼它們的性質應該是完全不相關的,就像聽覺(耳)與光明(色塵)一樣,兩者處於不同的範疇,無法直接作用。這是「不和合」必然導致的推論。
名詞解釋:
- 非明合:不與光明結合。此處的「合」與前文「和」意近,但更強調「結合、相干」之意。
- 性、相乖角:體性與相狀互相乖違、抵觸,處於不同的角度。
- 如耳與明:就像耳朵(聽覺)與光明(視覺對象)。
- 了不相觸:完全不互相接觸、關聯。
【經】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白話翻譯:「『(既然如此)「見」尚且不知道光明的相狀到底在哪裡,那你又如何能去審察辨明,它們之間到底是「合」還是「不合」的道理呢?同樣的道理,對於黑暗、通達以及各種堵塞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補充說明:佛陀做出總結:如果「見」與「明」是「不和合」的,那麼它們就如同耳與明一樣互不相干,「見」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明」的存在。既然連「明」的存在都不知道,那麼建立在「知明」基礎上的一切討論,包括討論「見與明是合還是不合」,就都成了無的放矢的戲論。至此,佛陀徹底破除了「不和合」的見解。
名詞解釋:
- 見且不知:「見」尚且不知道。
- 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又如何能去審察辨明,是「合」還是「不合」的道理呢?
【經】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白話翻譯:「佛陀說:『阿難!你仍然沒有明白,所有一切浮動的塵境,以及種種如幻變化的物相,它們都是在當下之處(從真心)出生,也隨著當下之處(緣盡)而滅盡。這些被稱作「相」的,都只是虛幻的妄相,而它們的真實體性(性),其實就是那個不可思議的、覺悟光明的本體(妙覺明體)。』」
補充說明:在徹底破除了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等一切二元對立的戲論之後,佛陀開始宣說最終的、統合一切的究竟實相。他指出,我們所經驗到的一切現象(相),其本質是如幻的、生滅的,但這一切幻相的真實體性(性),卻是同一個不生不滅的「妙覺明體」(真心)。這就是「性相不二」、「體用一如」的境界。
名詞解釋:
- 浮塵:指浮動不定、虛幻不實的六塵境界。
- 幻化相:如幻術般變化的虛假相狀。
-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在它顯現的當下即是出生,也隨著緣盡而在當下滅盡,沒有實體性的來去。
-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這些被稱為「相」的,都只是虛幻的妄相,而它們的真實體性(性),就是那個不可思議的覺悟光明之體。
【經】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白話翻譯:「『像這樣乃至於構成我們身心世界的所有要素,包括五陰、六入,從十二處到十八界,都是因為因緣和合,而虛妄地顯現出「生」的相狀;又因為因緣的分別離散,而虛妄地安立了「滅」的名稱。』」
補充說明:佛陀將此理推及到佛教對身心世界的基本分析框架——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他指出,所有這些構成我們生命經驗的基本元素,其生滅現象,都只是因緣聚合離散所呈現的虛妄假象,並非實有。
名詞解釋:
- 五陰 (Pañca-skandha):構成眾生身心的五類要素:色(物質)、受(感受)、想(思想)、行(意志造作)、識(了別認識)。
- 六入 (Ṣaḍ-āyatana):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認識生起的內在依據。
- 十二處 (Dvādaśa-āyatana):即六根加上其所對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 十八界 (Aṣṭādaśa-dhātu):即十二處再加上由根塵接觸所產生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經】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白話翻譯:「『(眾生)卻完全不能了知,這一切生、滅、去、來的現象,其根本就是「如來藏」,是那個永恆常住、不可思議、光明遍照、寂然不動、周遍圓滿、不可思議的真如體性。』」
補充說明:這句話是《楞嚴經》的經心所在。佛陀揭示,眾生之所以流轉,就是因為不能了知這一切生滅變幻的現象,其本體從未離開過那個常住、圓滿的「如來藏妙真如性」。迷時,見到的是生滅的萬法;悟時,了知萬法當體即是常住真心。
名詞解釋:
-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核心概念,指一切眾生身中本自具足的、與佛無二的清淨佛性。它被煩惱(客塵)所覆藏,如同寶藏埋於地下,故名「藏」。
- 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這些都是用來形容「如來藏」體性的詞語:永恆常住、不可思議地光明、寂然不動、周遍而圓滿、不可思議的真如體性。
【經】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白話翻譯:「『在這真實永恆的體性當中,你想要去尋找一個實質性的「來」或「去」、「迷惑」或「覺悟」、「生」或「死」,是終究了不可得的。』」
補充說明:佛陀指出,在如來藏這個絕對、真實、常住的本體層面,所有我們凡夫所執著的二元對立概念,如來去、迷悟、生死等,都失去了它們的實質意義。它們如同夢境,在醒來之後,了不可得。
名詞解釋:
- 了無所得:終究是尋找不到、得不到任何實質性的東西。
【經】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
白話翻譯:「『阿難!為什麼說「五陰」的本體就是如來藏、那不可思議的真如體性呢?阿難!譬如有一個人,用他清淨無病的眼睛,觀看晴朗明淨的天空,所見到的唯一就是一片晴朗的虛空,遼闊空寂,沒有任何東西。』」
補充說明:佛陀開始用著名的「病眼見空華」的比喻,來詳細解釋「五陰本如來藏」的道理。他首先設定了一個基準情境:清淨的能觀(清淨目)對著清淨的所觀(晴明空),此時的狀態是「迥無所有」,這比喻了「如來藏」本體的清淨無相。
名詞解釋:
- 五陰,本如來藏:構成眾生身心的五陰,其本體就是如來藏。
- 晴虛:晴朗的虛空。
- 迥無所有 (jiǒng):遼闊空寂,什麼也沒有。
【經】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白話翻譯:「『這個人無緣無故地,不去轉動他的眼珠,而是持續地瞪著虛空,直到眼睛因此產生了疲勞,那麼他就會在原本晴朗的虛空中,另外看見了狂亂舞動的花朵(狂華),以及其他各種狂亂不實的景象。應當知道,構成我們物質身體的「色陰」,也就是像這樣產生的。』」
補充說明:佛陀描述了幻相的產生:在清淨的基礎上,因為一個「無故」的、不必要的動作——「瞪以發勞」(比喻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而生無明),從而產生了「狂華」(比喻虛妄的色相)。佛陀明確指出,我們的「色陰」(物質世界和身體),其產生的原理與此相同,都是從清淨真心中妄動而生的幻相。
名詞解釋:
- 瞪以發勞 (dèng):因為持續瞪著而產生了疲勞。
- 狂華:狂亂舞動的虛幻花朵,即「空華」。
- 色陰 (Rūpa-skandha):五陰之一,指一切物質現象,包括我們的身體和外在的物質世界。
【經】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白話翻譯:「『阿難!這許多狂亂的花朵,既不是從虛空中來的,也不是從眼睛裡出來的。是這樣的,阿難!如果花是從虛空中來的,那麼既然能從空中出來,也應該能回到空中進去。如果虛空有了「出」和「入」,那它就不是真正的虛空了。而虛空如果不是空,它自身也就不可能容許虛幻的花朵在其中生起和壞滅;這就好比你阿難的身體,不能再容納另一個阿難一樣。』」
補充說明:佛陀開始分析「空華」的來源,首先破斥它來自「虛空」(客觀外境)。如果花從空出,那麼空就有了出入,空就不成其為空。如果空是一個實體(非空),那麼這個實體也無法容納花的生滅,就像一個實體的人無法再容納另一個人。
名詞解釋:
- 非從空來,非從目出:既不是從虛空來,也不是從眼睛出。
- 如阿難體,不容阿難:就好比你阿難這個實體,無法再容納另一個阿難。
【經】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睛空,號清明眼?
白話翻譯:「『如果花是從眼睛裡出來的,那麼既然能從眼睛出來,也應該能回到眼睛進去。既然這花的體性是從眼睛出來的,那麼它本身應當具有能見的作用!如果它有能見的作用,那麼當它離開眼睛飄向虛空之後,回過頭來應該能看見自己的眼睛才對?如果它沒有能見的作用,那麼當它出來的時候既然能遮蔽虛空(讓空中現花),回過頭去也應當能遮蔽眼睛!再者,當眼睛能看見花的時候,表示眼睛本身應該是沒有被遮蔽的,那又怎麼能把一雙能看見虛空中幻相的眼睛,稱作是「清明眼」呢?』」
補充說明:佛陀接著破斥「空華」來自「眼睛」(主觀之心)。他從多個角度論證了其不合理性: 1. 如果花從眼出,它應能像眼睛一樣有「見」的作用,但它沒有。 2. 如果花從眼出,它來去時應能遮蔽眼睛,但沒有。 3. 如果眼睛能生出幻相(花),那它就已經是「病眼」,不能再稱之為最初比喻中的「清明眼」了。 這證明了幻相也非從能觀之心實有而生。
名詞解釋:
- 當合有見:應當具有能見的作用。
- 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出來時既然能遮蔽虛空,回去時也應當能遮蔽眼睛。
- 睛空:此處的「睛」指眼珠,「睛空」可能指眼中所見的晴空,或清明的眼珠本身。
【經】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翻譯:「『所以應當知道:「色陰」是虛妄的,它的根本既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補充說明:這是關於「色陰」本質的最終結論。通過「空華」的比喻,佛陀證明了「色陰」(物質世界)這個幻相,既非從客觀的「空」(喻真心之體)中實有而生,也非從主觀的「目」(喻無明妄心)中實有而生。它只是由「瞪以發勞」(一念妄動)這個非因緣非自然的虛妄動作,在清淨體性上所顯現的幻影。因此,色陰的本質,超越了世間一切因緣、自然的思辨框架,其性本空,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名詞解釋:
- 色陰虛妄:構成物質世界的「色陰」是虛妄不實的。
-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其根本既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經】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白話翻譯:「『阿難!譬如有一個人,他的手足安閒舒適,全身百骸都非常調和適暢,那種感覺讓他忽然間像是忘記了自身的存在,自性中沒有任何乖違或順從的感受。這個人無緣無故地用兩隻手掌,在空中相互摩擦,於是在兩手之間,就虛妄地產生了粗澀、潤滑、冰冷、溫熱等種種觸覺感受。應當知道,構成我們感受作用的「受陰」,也就是像這樣產生的。』」
補充說明:在解釋完「色陰」之後,佛陀接著用「兩掌相摩生幻觸」的比喻,來說明「受陰」的虛妄性。 1. **基準狀態**:「手足宴安,百骸調適」,比喻眾生本有的「如來藏」真心,本來是寂靜、安穩、無苦無樂的。 2. **無故妄動**:「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比喻在清淨真心中,一念無明妄動,根塵相互接觸。 3. **幻相產生**:「妄生澀滑,冷熱諸相」,比喻由根塵接觸,虛妄地產生了苦、樂、捨等種種感受。 佛陀指出,我們的感受(受陰),其產生原理與此相同。
名詞解釋:
- 手足宴安,百骸調適:手腳安閒舒適,全身骨骸都非常調和適暢。
- 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忽然間像是忘記了自身的存在,自性中沒有任何不順(違)或順暢(順)的感受,處於一種中性的安穩狀態。
- 無故:無緣無故地。指這個動作並非由外在的必然原因所引發,而是源於一種內在的、無意義的妄動。
- 澀滑,冷熱諸相:指粗澀、潤滑、冰冷、溫熱等種種觸覺的感受。
- 受陰 (Vedanā-skandha):五陰之一,指領納、感受作用。即六根接觸六塵時所產生的苦、樂、捨(不苦不樂)等感受。
【經】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白話翻譯:「『阿難!這所有虛幻的觸覺感受,既不是從虛空中來的,也不是從手掌中生出來的。是這樣的,阿難!如果觸覺是從虛空中來的,那麼既然它能接觸到你的手掌,為什麼不能接觸到你的整個身體呢?虛空本身應該是不會有所選擇地來接觸(特定部位)的!』」
補充說明:佛陀首先破斥「幻觸」來自「虛空」(客觀外境)。如果觸覺來自於無所不在的虛空,那麼它應該遍觸全身,而不應只選擇性地出現在摩擦的雙掌之間。
名詞解釋:
- 幻觸:虛幻的觸覺感受。
【經】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白話翻譯:「『如果觸覺是從手掌中生出來的,那它應該不需要等到兩掌合在一起摩擦才出現吧?再者,既然是從手掌出來的,那麼兩掌合上時,手掌知道了這個觸覺,當兩掌分開時,這個觸覺就應該會回到手掌裡面去,那麼你的手臂、手腕、骨頭、骨髓,也應該都能感覺到它進入時的行蹤軌跡才對!如果必定有一個能覺知的心,知道這個觸覺的出來和進入,那就等於有一個實質性的東西,在身體之中往來穿梭,那又何必要等到兩掌接觸才知道,才將它稱之為「觸」呢?』」
補充說明:佛陀接著破斥「幻觸」來自「手掌」(主觀根身)。他從幾個方面論證其不合理性: 1. 若自掌出,應恆常有,不必待兩掌相合。 2. 若有出入,則應有軌跡,身體其他部位應能感覺到。 3. 若真有此物在身中往來,那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實體,不必等到根塵接觸才能被感知,也就不符合「觸」的定義了。 這證明了感受也非從能觀的身根中實有而生。
名詞解釋:
- 應非待合:應該不需要等待兩掌合在一起。
- 蹤跡:行蹤、軌跡。
-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何必要等到(根塵)接觸才知道,才稱之為「觸」呢?
【經】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翻譯:「『所以,應當知道:「受陰」是虛妄的,它的根本既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補充說明:佛陀對「受陰」的本質做出結論。通過「兩掌相摩」的比喻,證明了我們的感受作用(受陰),既非從客觀的「虛空」中來,也非從主觀的「手掌」中出。它只是由「無故相摩」(根塵接觸的妄動),在清淨的基礎上所顯現的幻影。因此,受陰的本質,同樣超越了因緣、自然的思辨框架,其性本空。
名詞解釋:
- 受陰虛妄:構成感受作用的「受陰」是虛妄不實的。
【經】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白話翻譯:「『阿難!譬如有一個人,一談論或說起酸梅,他的口中就會流出唾液;或者心裡一想到自己正踩在懸崖邊上,他的腳底心就會感到酸軟發麻(酸澀)。應當知道,構成我們思想、想像作用的「想陰」,也就是像這樣產生的。』」
補充說明:佛陀接著用兩個生動的心理學例子——「望梅止渴」和「心悸腳軟」,來說明「想陰」的虛妄性。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僅僅通過一個「概念」或「想象」(想),就能在身體上引發真實的生理反應。佛陀指出,我們的思想、概念、想象(想陰),其產生的原理與此相同。
名詞解釋:
- 酢 (cù) 梅:即酸梅。
- 思蹋懸崖:心裡想象自己正踩在懸崖邊上。
- 足心酸澀:腳底心感到酸軟、發麻、緊縮的感覺。
- 想陰 (Saṃjñā-skandha):五陰之一,指取像、想像、思想、概念等作用。即對所感受的對象,在心中形成概念和相狀。
【經】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白話翻譯:「『阿難!像這樣一說酸梅,(口中就生出口水),這個「酸」的感受,既不是從(真實的)梅子那裡產生的,也不是從(聽者自己的)嘴巴里進去的。是這樣的,阿難!如果酸味是從梅子生的,那梅子應該會自己談論自己,何必要等待人來說呢?如果酸味是從嘴巴裡生出的,那嘴巴自己就應該能聽到這番話,何必要等到耳朵去聽呢?如果單單只是耳朵聽到了(關於梅子的話),那這口水為什麼不從耳朵裡面流出來呢?』」
補充說明:佛陀對「說梅流涎」的現象進行了細緻的剖析,以證明「想」的虛妄性。 1. **非從梅生**:因為現場並沒有真實的梅子。 2. **非從口入**:嘴巴並沒有真的吃到東西。 3. **非從耳出**:產生反應的是口,而非聽聞的耳朵。 這證明了這個生理反應(流涎)的產生,既非來自純粹的客觀外物(梅),也非來自單一的主觀感官(口或耳),而是由「想」(聽到酸梅這個概念而產生的聯想)這個虛妄的心理活動所引發。
名詞解釋:
- 酢說:關於酸味的談論。
- 梅合自談:梅子應該會自己談論自己。
- 自合口聞:嘴巴自己應該能聽到。
【經】思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翻譯:「『心裡想象自己踩在懸崖邊上(而腳底發麻)的道理,與談說酸梅(而口中流涎)的情況是相類似的。所以,應當知道:「想陰」是虛妄的,它的根本既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補充說明:佛陀指出,想象懸崖的例子同理可證。最終得出結論:「想陰」是虛妄的。它並非由真實的因緣和合(因為沒有懸崖),也非無因的自然而有,它純粹是由虛妄的「想」所引發的幻相。因此,想陰的本質,同樣超越了因緣、自然的思辨框架,其性本空。
名詞解釋:
- 與說相類:與前面所說的情況相類似。
- 想陰虛妄:構成思想、概念作用的「想陰」是虛妄不實的。
【經】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白話翻譯:「『阿難!譬如湍急的瀑布水流,其中的波浪一個接著一個相續不斷,前一剎那的波浪與後一剎那的波浪,彼此從不互相超越或混淆。應當知道,構成我們意志、造作等遷流作用的「行陰」,也就是像這樣產生的。』」
補充說明:佛陀接著用「瀑流」的比喻,來說明「行陰」的虛妄性。「行」的本義是遷流、變動。我們內心中念念生滅、相續不斷的意志、造作和各種微細的心理活動,就如同瀑布中的水流,看似是一個連續的實體,但實際上是由無數剎那生滅的念頭(波浪)所構成,前念滅,後念生,相續不斷,構成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續感。
名詞解釋:
- 瀑流:湍急的瀑布水流。
- 前際後際,不相踰越:前一剎那與後一剎那,次第分明,不會互相超越或混亂。
- 行陰 (Saṃskāra-skandha):五陰之一,指遷流、造作。它包含了一切微細的心理活動、意志、動機、習氣等,是推動眾生造業輪迴的主要動力。
【經】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白話翻譯:「『阿難!像這樣遷流不息的體性(流性),它不是因「虛空」而產生的;也不是因「水」而存在的;它本身也並非就是水的自性;但它又不能離開虛空和水而單獨存在。』」
補充說明:佛陀開始剖析「瀑流」的本質,用一連串的「非...非...」來揭示其性空的道理。這段分析非常精闢: 1. **不因空生**:不是從空間產生。 2. **不因水有**:不是從水這個物質產生(因為水本身可靜可動)。 3. **亦非水性**:流動並非水的固定不變的本性(因為水可以靜止)。 4. **非離空水**:但流動這個現象又必須依託於水和空間才能顯現。 這說明了「流動」本身沒有自體,是一種緣起而性空的假象。
名詞解釋:
- 流性:指遷流、流動的體性。
【經】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白話翻譯:「『是這樣的,阿難!如果流動是因虛空而生,那麼十方無邊無際的虛空,都將會變成無窮無盡的瀑流,整個世界自然都會被淹沒!如果流動是因水而有的一個獨立實體,那麼這個瀑流的體性就應該不是水,而有它自己獨立的相狀,現在就應該能被我們看見。如果流動當下就是水的本性,那麼當水平靜澄清的時候,這攤靜水就應該不再是水的本體了!如果流動是離開了虛空和水而單獨存在的,但虛空之外並不存在任何東西,水體之外也沒有所謂的流動。』」
補充說明:佛陀詳細解釋了上一句「四非」的理由,從所有可能性上徹底破除了「瀑流」的實有性,從而證明了「行陰」的虛妄。
名詞解釋:
- 俱受淪溺:全都會被淹沒。
- 有所有相:有它自己獨立的相狀。
- 空非有外,水外無流:虛空之外沒有別的東西,水體之外也沒有流動。
【經】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翻譯:「『所以,應當知道:「行陰」是虛妄的,它的根本既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補充說明:佛陀對「行陰」的本質做出結論。通過「瀑流」的比喻,證明了我們念念遷流的意志和思緒(行陰),本身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它只是在真心這個基礎上,由妄念相續所呈現的幻影。因此,行陰的本質,同樣超越了因緣、自然的思辨框架,其性本空。
名詞解釋:
- 行陰虛妄:構成遷流造作作用的「行陰」是虛妄不實的。
【經】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白話翻譯:「『阿難!譬如有一個人,拿了一個頻伽瓶(一種有兩個孔的瓶子),把它的兩個孔都塞住,裡面滿滿地承裝著「虛空」,然後捧著這個瓶子遠行千里,準備用它來贈送給另一個國家。應當知道,構成我們了別認識作用的「識陰」,也就是像這樣產生的。』」
補充說明:佛陀最後用「運空贈人」這個極其巧妙而又帶有荒謬感的比喻,來說明「識陰」的虛妄性。人們普遍認為,我們的心識(識陰)是一個真實的、含藏在身體這個「瓶子」裡的實體,可以隨著身體到處移動。佛陀指出,這種看法,就如同認為瓶子裡的虛空是一個可以被運輸和贈送的「東西」一樣可笑。
名詞解釋:
- 頻伽瓶 (Kalaviṅka):頻伽,是一種聲音美妙的神鳥。此處指一種形狀獨特、有兩孔的瓶子。
- 擎 (qíng) 空:用手捧著「虛空」。
- 用餉 (xiǎng) 他國:用來贈送給別的國家。
- 識陰 (Vijñāna-skandha):五陰之一,指了別、認識作用。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的總稱,是認知的主體。
【經】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白話翻譯:「『阿難!像這樣(被裝在瓶中的)虛空,既不是從那個地方(出發地)來的,也不是在這個地方(目的地)進去的。』」
補充說明:佛陀開始剖析這個比喻。「瓶中之空」的本質是什麼?它並非一個可以被運輸的實體。它無所謂來去,因為虛空本來就是遍在一切處的。
名詞解釋:
- 非彼方來,非此方入:既不是從出發地帶來的,也不是在目的地裝進去的。
【經】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白話翻譯:「『是這樣的,阿難!如果(瓶中的)虛空是從那個地方(出發地)帶來的,那麼,在原來的瓶子所在地,既然已經裝了一瓶虛空帶走,那麼那個地方的虛空就應該會減少一部分才對!如果虛空是在這個地方(出發地)裝進瓶裡的,那麼到了目的地,打開瓶孔把瓶子倒過來,就應該能看見虛空被倒出來才對!』」
補充說明:佛陀從兩個方面論證了「運輸虛空」的不可能性,從而揭示了「識陰」的非實有性。 1. **若有來處,來處應減**:如果識是我從A地帶到B地的,那麼A地的「識」就應該減少了。 2. **若有實體,應可出入**:如果識是我身體瓶子裡的一個實體,那麼我死亡時,應該能看見這個「識」從身體裡出來。 這兩點顯然都是不成立的。這證明了「識」並非一個含藏在身內的實體,而是如同「瓶中之空」一樣,是緣起而現的假名。
名詞解釋:
- 本瓶地:瓶子原來的所在地。
- 應見空出:應該能看見虛空被倒出來。
【經】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翻譯:「『所以,應當知道:「識陰」是虛妄的,它的根本既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補充說明:佛陀對「識陰」的本質做出最終結論。通過「運空贈人」的比喻,證明了我們能了別認識的心識(識陰),並非一個實質性的、藏於身內的獨立存在。它只是在真心這個基礎上,因根塵接觸而顯現的虛妄分別作用,其本質,同樣超越了因緣、自然的思辨框架,其性本空,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至此,佛陀圓滿地開示了五陰皆是虛妄,其性本是真常的道理。
名詞解釋:
- 識陰虛妄:構成認識作用的「識陰」是虛妄不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