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文與白話逐句翻譯詳細白話解說,第1-1章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白話翻譯:「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宣講的:在某一個時候,佛陀(世尊)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補充說明:「如是我聞」是佛經六成就中的「信成就」與「聞成就」,表明此經所述真實可信,為阿難尊者親聞記誦。「一時」則為「時成就」,指特定因緣成熟的時刻。「佛」為「主成就」,指說法主釋迦牟尼佛。「室羅筏城,祇桓精舍」為「處成就」,指說法地點。

名詞解釋:

  • 如是我聞:「如是」指這部經的內容;「我聞」的「我」特指阿難尊者,表示這部經是他親耳聽聞佛陀所說。
  • 一時:指某一個時候,因緣和合,佛陀宣說此經的時間點。
  • 佛:指「佛陀」,意為「覺者」,此處指釋迦牟尼佛,「世尊」是其尊稱之一。
  • 室羅筏城 (舍衛城):古印度拘薩羅國(Kosala)的首都,佛陀說法的重要地點之一。
  • 祇桓精舍 (祇樹給孤獨園):位於舍衛城,由祇陀太子奉獻樹林、給孤獨長者(須達多)布金購地共同建成,是佛陀重要的說法和安居之處。

【經】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白話翻譯:「(佛陀)與一大群德行高深的比丘僧眾,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補充說明:此為「眾成就」的一部分,說明聽經的主要僧團。這「千二百五十人」是佛陀的常隨眾,多為佛陀最初度化、且已證得聖果的弟子,他們經常跟隨佛陀聽法修行。他們的出席代表了僧團對此次說法的重視。

名詞解釋:

  • 大比丘眾:「大」指德行高深、受人尊敬;「比丘」指已受具足戒(完全的僧侶戒律)的男性出家人;「眾」指僧團,三人以上和合共住稱為僧眾。
  • 千二百五十人俱:「俱」意為共同、一起。指佛陀身邊常隨的一千二百五十位核心弟子。

【經】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白話翻譯:「(這些大比丘)全都是斷盡一切煩惱、沒有了生死流轉的大阿羅漢。」

補充說明:此句讚嘆這些常隨眾的修行成就。他們已經達到了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解脫了生死輪迴。「無漏」是阿羅漢的重要標誌,表示他們的心中不再有任何會導致輪迴的煩惱滲漏出來。

名詞解釋:

  • 皆是:全都是。
  • 無漏:沒有煩惱(「漏」指煩惱的異名,如滲漏一般使人沉淪生死)。達到無漏即斷盡一切煩惱,不再有生死輪迴之苦。
  • 大阿羅漢:「阿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有三義:一、「殺賊」,殺盡心中煩惱賊;二、「不生」,不再感召三界生死;三、「應供」,應受人天供養。「大」指其功德、智慧、神通等都已臻於極高境界的阿羅漢。

【經】佛子住持,善超諸有。

白話翻譯:「(與會者中還有許多)繼承佛陀家業的菩薩,他們安住於佛法並護持佛法流傳,善於運用智慧超越三界各種生死境界的束縛。」

補充說明:此處「佛子」通常指菩薩。這句描述了與會眾中另一類重要的聖者——菩薩的特質。他們不僅自我修行,更以紹隆佛種、弘揚佛法、救度眾生為己任。「善超諸有」體現了菩薩的智慧與解脫境界,雖在「有」(三界生死)中度眾,卻不為「有」所染縛。

名詞解釋:

  • 佛子:指菩薩(Bodhisattva)。他們是追求佛道的修行者,以成就佛果、普度眾生為目標,視一切眾生如己子,並且是紹隆佛種、繼承佛陀家業者。
  • 住持:安住於正法,並且護持佛法,使其能夠長久流傳於世間。
  • 善超諸有:「善」指善巧、有智慧地;「諸有」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各種存在狀態或生死境界。「善超諸有」指菩薩能以高超的智慧和善巧方便,超越三界生死輪迴的種種束縛。

【經】能於國土,成就威儀。

白話翻譯:「他們能夠在各個國家地區,成就莊嚴的、符合佛法教導的威儀和行止規範。」

補充說明:描述這些聖者(阿羅漢與菩薩)在世間的行持。他們的言談舉止、行為風範都自然流露出內在的修為,合乎戒律,具有威德,能令眾生生起敬信之心,是眾生的良好榜樣。

名詞解釋:

  • 國土:指國家、地區,泛指眾生所居住的世間。
  • 成就威儀:「成就」指圓滿具足;「威儀」指有威可畏(令人敬畏的德行)、有儀可則(可作模範的儀態)的容止、舉止、態度。是內在修行功德的外在顯現。

【經】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白話翻譯:「他們追隨佛陀轉動法輪、弘揚教法,並且善於領會和擔負起佛陀的遺教和囑託。」

補充說明:此句強調這些聖弟子是佛陀教法的忠實繼承者和積極弘揚者。「轉輪」比喻佛法能摧破眾生的煩惱,如同古代轉輪聖王的輪寶能降伏四方,暢行無阻。他們不僅理解佛法,更能將佛陀的教誨付諸實踐,使法脈得以延續。

名詞解釋:

  • 從佛轉輪:追隨佛陀,協助佛陀弘揚佛法。「轉輪」即轉法輪(Dharmacakra-pravartana),比喻佛陀宣說佛法,如輪寶轉動,能摧伏眾生的煩惱,使佛法廣傳,利益眾生。
  • 妙堪遺囑:「妙」指善巧、卓越、不可思議;「堪」指能夠勝任、承擔;「遺囑」指佛陀臨涅槃時所留下的教誨和託付。此句意指他們能圓滿地繼承並光大佛陀的教法。

【經】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白話翻譯:「他們嚴格持守清淨的戒律,並將此作為典範推廣於三界之中,成為眾生的楷模。」

補充說明:說明他們不僅自身持戒精嚴,以戒律作為修行的基礎,淨化身心,也通過自身的行持,將佛法的戒行規範展示給三界眾生,引導眾生走向清淨解脫之道。

名詞解釋:

  • 嚴淨毗尼:「嚴」指嚴格、嚴肅;「淨」指清淨無染;「毗尼」(Vinaya)是梵語,意譯為「律」或「調伏」,指佛陀為弟子們制定的行為規範和戒律。
  • 弘範三界:「弘」指推廣、光大;「範」指模範、典範;「三界」指眾生生死流轉的範圍,即欲界(有食慾、淫慾的眾生所居)、色界(無食淫二慾但仍有色身的禪定眾生所居)、無色界(無物質形色僅有心識的禪定眾生所居)。

【經】應身無量,度脫眾生。

白話翻譯:「他們能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無數的應化身,去救度、引導無量眾生,使他們解脫生死煩惱。」

補充說明:此句主要描述菩薩度化眾生的廣大願行和善巧方便。為了適應不同根性、不同需求的眾生,他們能變化出各種形相(應身),以最適合的方式接近眾生、教化眾生。

名詞解釋:

  • 應身無量:「應身」(Nirmāṇakāya)指佛菩薩為教化眾生,隨眾生機緣而應現的種種身相。「無量」指數量極多,不可計數。
  • 度脫眾生:「度」指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解脫的彼岸;「脫」指解脫束縛。「度脫眾生」即救度眾生,使他們超越生死輪迴和一切煩惱痛苦。

【經】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白話翻譯:「他們發願救拔濟助現在與未來的無量眾生,而他們自身也早已超越了一切世間塵勞煩惱的纏縛與拖累。」

補充說明:此句強調了菩薩們悲願的深遠(不僅救度現世眾生,更顧及未來眾生)以及自身修證的清淨。「塵累」形象地比喻了世間五欲六塵如同塵埃一般能染污人的真性,帶來種種負擔和牽累。

名詞解釋:

  • 拔濟未來:「拔」指拔除苦難;「濟」指濟助,使其獲得利益。「拔濟未來」即救拔、幫助未來的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
  • 越諸塵累:「越」指超越、脫離;「塵」指塵勞,比喻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能染污真性;「累」指牽累、負擔。此指超越了所有這些煩惱束縛。

【經】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白話翻譯:「他們(指前述大阿羅漢中)的代表名字是:大智慧的舍利弗、大神通的摩訶目犍連、善辯的摩訶拘絺羅、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以及優波尼沙陀等人,他們都是這些聖弟子中的上首人物。」

補充說明:這一段列舉了佛陀弟子中幾位聲名卓著、各有專長的大阿羅漢作為代表。「等」字表示還有許多其他未一一列名的聖者。「上首」點明了他們在僧團中的重要地位和代表性。

名詞解釋:

  • 大智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
  • 摩訶目犍連(目連):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摩訶」(Mahā)意為「大」。
  • 摩訶拘絺羅:舍利弗的舅舅,以善於問答論議、辯才無礙著稱。
  •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佛陀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
  • 須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
  • 優波尼沙陀:也是佛陀的著名弟子之一。在不同經典中,此名單可能略有出入,有時指優波離尊者(持戒第一),或音譯相近的其他尊者。在此作為聖者代表列出。
  • 等:表示還有其他同類的聖者,未全部列出。
  • 上首:指在眾人中居於最重要或領導地位者,是眾人的表率。

【經】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白話翻譯:「另外,還有無數的辟支佛、已證得無學果位的阿羅漢,以及那些剛剛發起菩提心開始修行的初學者,他們都一同來到佛陀說法的處所,這時正值比丘們結束為期三個月的夏季安居,舉行可以互相檢討、懺悔過失的自恣儀式。」

補充說明:說明除了上述的常隨眾和上首弟子外,還有其他各類修行層次的聖者和初學者也來參與此次法會。經文特別點出法會的時機,是在僧團重要的「夏安居」結束後的「自恣日」,這是一個僧眾自我反省、促進僧團清淨和合的重要時刻。

名詞解釋:

  • 復有:又有的意思。
  • 辟支(辟支佛):全稱「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義譯為「緣覺」或「獨覺」。指在無佛之世,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等法理而開悟證果的聖者。
  • 無學:指已證得阿羅漢果位者。因其已斷盡一切煩惱,在解脫道(小乘道)上已無可再學,故稱「無學」。
  • 并其初心:「并」指以及;「其」指他們(辟支、無學);「初心」指初發菩提心,剛剛開始修學佛道的人,也泛指修行階位尚淺的學人。
  • 同來佛所:一同來到佛陀說法的地方。
  •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屬」指正值、適逢;「諸比丘」指各位比丘;「休夏」指僧人結束為期三個月的雨季安居(結夏安居)修行;「自恣」(Pravāraṇā)是安居結束時(通常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僧眾聚集一處,可以自由地、坦誠地指出他人在安居期間可能有的過失,同時也自我反省懺悔,以求得個人與僧團的清淨和和合。

【經】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白話翻譯:「來自十方無量世界的菩薩們,希望能向佛陀請教以決斷自己修行過程中內心的種種疑惑;他們都恭敬地尊奉既慈悲又具威嚴的佛陀,希望能求得甚深微妙的佛法奧義。」

補充說明:這一段描述了更廣泛的菩薩群體也聞訊前來參與法會。他們修行的層次可能更高,所求的法義也更為深奧,目的是為了在菩薩道上進一步斷除疑惑,明瞭甚深法要,以更好地利益眾生。

名詞解釋:

  • 十方菩薩:「十方」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等所有方位,代表無量無邊的世界。「十方菩薩」即來自所有這些無量世界的菩薩。
  • 咨決心疑:「咨」即諮詢、請教;「決」即決斷、解決;「心疑」指內心的迷惑、修行上的疑難問題。
  • 欽奉慈嚴:「欽奉」指恭敬地尊奉、信受;「慈嚴」指佛陀,佛陀的德相既有無限的慈悲(慈),也有攝服一切的威德與莊嚴(嚴)。
  • 將求密義:「將求」指正要、打算請求;「密義」指深奧秘密的教義、不易理解的甚深佛法義理。菩薩們希望佛陀能開示這些平常難以聽聞的深奧法要。

【經】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白話翻譯:「就在那個時候,如來(佛陀)鋪設好座位,安詳自在地坐定下來,準備為法會中的所有大眾,宣講開示幽深奧妙的佛法。」

補充說明:描述佛陀應眾生之請,即將開始說法的莊嚴情景。「敷座宴安」展現了佛陀的從容與定靜,為接下來宣講甚深法義營造了肅穆而祥和的氛圍。

名詞解釋:

  • 即時:就在那個時候,指因緣成熟,即將說法的時刻。
  • 如來:佛的十種尊號之一,梵語 Tathāgata。有多種解釋,常見的有「乘真如之道而來而成正覺」、「如實而來,如實而去」等,表佛的法身實相。
  • 敷座宴安:「敷座」指鋪設好座位(法座);「宴安」指安穩、安詳地靜坐下來,身心泰然。
  • 為諸會中:為在法會中的所有大眾。
  • 宣示深奧:宣講、開示幽深奧妙的佛法道理。

【經】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白話翻譯:「(佛陀開始說法後)參與這場殊勝佛法盛筵的清淨與會大眾,都得到了從前未曾有過的法喜、領悟或體驗。」

補充說明:此句總括地描述了大眾聽聞佛陀開示後的殊勝感受和巨大收穫。「得未曾有」是佛經中常用來形容聞法後內心受到極大觸動、豁然開朗、獲益匪淺的狀態,表明此次說法的內容極其珍貴和契機。

名詞解釋:

  • 法筵:「筵」指筵席。將佛陀說法比喻為豐盛的筵席,能以清淨的佛法滋養聽聞者的法身慧命。
  • 清眾:指身心清淨的與會大眾,他們以虔誠心、清淨心來聽法。
  • 得未曾有:獲得了從來沒有過的體驗、感受或利益。形容所聞之法極為希有難得,或所得的啟發極為深刻。

【經】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白話翻譯:「佛陀說法的聲音,如同傳說中迦陵頻伽鳥所發出的美妙仙樂一般,清晰悅耳,其法音遠播,傳遍了十方無量的世界。」

補充說明:以「迦陵仙音」比喻佛陀說法之音的特質——不僅聲音美妙動聽,令人心生歡喜,更重要的是其所含的法義能深入人心,且其影響廣泛深遠,超越時空限制。

名詞解釋:

  • 迦陵仙音:「迦陵」是「迦陵頻伽」(Kalaviṅka)的簡稱,是印度傳說中的一種神鳥,聲音極其美妙,勝過一切眾鳥,常用來比喻佛陀說法的聲音和雅、清徹、遠聞。「仙音」指其聲音如同天仙之樂,非同凡響。
  • 遍十方界:佛陀說法的法音(或其教化的影響力)傳播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等所有方向的無數世界。

【經】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白話翻譯:「數不清的、多如恒河沙數的菩薩們,都聽聞到這妙法梵音,從各個世界前來聚集在這說法的道場。在這些菩薩大眾當中,則是以文殊師利菩薩為他們的上首代表。」

補充說明:描述了佛陀說法時,吸引了無量無數的菩薩前來聽法。並特別點出文殊師利菩薩在這些後至的菩薩眾中的領導地位和代表性。文殊菩薩以大智慧著稱,常在佛陀講經的法會上代眾發問或闡揚妙法。

名詞解釋:

  • 恒沙菩薩:「恒沙」指印度恒河中的沙,比喻數量極多、無可計數。形容前來集會的菩薩數量之多,難以估量。
  • 來聚道場:前來聚集在佛陀說法的場所。「道場」(Bodhimanda)原指佛陀成道之處(如菩提伽耶的金剛座),泛指修行、集會、說法的場所。
  • 文殊師利(文殊菩薩):梵語 Mañjuśrī 的音譯,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是佛教中著名的大菩薩,以大智慧著稱,常為眾菩薩之首,輔佐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
  • 而為上首:是這些菩薩中的領導者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