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的白話逐句詳細白話解說,第2-16~2-20

【經】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諮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白話翻譯:「阿難說:『如果這個不可思議的能見自性,其體性不是「自然」而有的,那麼我現在經過闡發思考,認為它應該是由「因緣」所生的。但我心裡對此還沒有完全明白,想請教如來,這個道理要如何解釋,才能契合「因緣」的體性呢?』」

補充說明:在佛陀破除了「自然」見之後,阿難的思維擺向了另一個極端——「因緣」。這是凡夫思維中解釋事物來源的兩種主要方式(要嘛自己如此,要嘛由條件構成)。阿難認為既然見性非自然,那麼必定屬於因緣所生,但他對此並不確定,因此向佛陀請教如何將「見性」安立在「因緣」的框架內。

名詞解釋:

  • 性非自然:體性不是「自然」而有。
  • 我今發明,是因緣生:我現在經過思考闡明,(認為)它是由因緣所產生的。
  • 心猶未明:心裡還沒有完全明白。
  • 諮詢 (zī xún):請教,詢問。
  • 合因緣性:如何才能契合、符合因緣的體性。

【經】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白話翻譯:「佛陀說:『你說到因緣,我再問你:你現在因為有「看」這個動作,所以能見的自性顯現在前。那麼,這個見性,是因為「光明」這個因而有?還是因為「黑暗」這個因而有?是因為「虛空」這個因而有?還是因為「堵塞」這個因而有呢?』」

補充說明:佛陀開始破斥「因緣」見。他首先從「因」(主要的、內在的親因)的角度來提問。如果見性是由某個「因」所生,那麼這個「因」是什麼?佛陀同樣列舉了之前提過的幾對核心的外境屬性(明/暗,空/塞),讓阿難思考見性是以哪個為「親因」。

名詞解釋:

  • 因見,見性現前:因為有「看見」這個作用,所以能見的自性顯現在前。
  • 為復:是...還是...,用於選擇問句。
  • 因明有見:因為「光明」這個因而產生了「見」。

【經】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白話翻譯:「『阿難!如果見性是因「光明」而有,那麼它就應該看不見黑暗;同樣地,如果見性是因「黑暗」而有,那麼它就應該看不見光明。像這樣乃至於,如果見性是因「虛空」或因「堵塞」而有,道理也和光明與黑暗的情況是相同的(即只能見其一,不能見其二)。』」

補充說明:佛陀運用了與破「自然」見時相同的邏輯來破「因緣」中的「因」。如果見性的「因」是A,那麼它就不可能覺知與A相反的非A。但事實上,見性既能見明也能見暗,既能見空也能見塞。因此,見性並非由明、暗、空、塞中任何一個單一的「因」所產生。

名詞解釋:

  • 同於明暗:(道理)和光明與黑暗的情況是相同的。

【經】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

白話翻譯:「『再者,阿難!這個見性,又是不是藉由攀「緣」於光明而有?是攀緣於黑暗而有?是攀緣於虛空而有?還是攀緣於堵塞而有呢?』」

補充說明:在破除了「因」之後,佛陀接著從「緣」(次要的、外在的助緣)的角度來提問。如果見性的產生需要藉助外「緣」,那麼這個「緣」又是什麼?佛陀再次列舉了同樣的四種對立境界。

名詞解釋:

  • 復次:再一次,另外。
  • 緣明有見:藉由攀緣「光明」這個條件而產生了「見」。

【經】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白話翻譯:「『阿難!如果見性是緣於「虛空」而有,那麼它就應該看不見堵塞;如果它是緣於「堵塞」而有,那麼它就應該看不見虛空。像這樣乃至於,如果它是緣於「光明」或緣於「黑暗」,道理也和虛空與堵塞的情況是相同的。』」

補充說明:佛陀同樣指出,如果見性必須依賴某個特定的「緣」才能存在,那麼它就無法覺知與此「緣」相對立的境界。這同樣與見性可以遍緣一切境界的事實相矛盾。因此,見性也並非由明、暗、空、塞中任何一個單一的「緣」所產生。

名詞解釋:

  • 同於空塞:(道理)和虛空與堵塞的情況是相同的。

【經】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白話翻譯:「『所以應當知道,這個精純、覺悟、不可思議、光明的見性,它既不是「因」所生,也不是「緣」所成,同樣也不是「自然」而有。但它也不是「非自然」(即不是斷滅頑空),它沒有「非」與「不非」的對待,也沒有「是」與「不是」的區別。它遠離了一切語言概念所能描述的相狀,同時又就是一切萬法的真實體性。』」

補充說明:這是佛陀對「見性」本質做出的終極闡述,也是《楞嚴經》中極為重要的核心思想。佛陀用一系列的否定,來破除眾生所有可能執著的概念: 1. **非因非緣,亦非自然**:破除了凡夫用以解釋世界的三種主要邏輯框架。 2. **非不自然**:怕眾生陷入斷滅空,所以補充說明它也不是虛無。 3.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徹底超越了二元對立的邏輯思維。 4.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句是畫龍點睛之筆。「離一切相」指其本體超越言詮,不落任何名相分別;「即一切法」指其妙用遍在於森羅萬象之中,是萬法的實相。這就是「性相不二」的境界。

名詞解釋:

  • 精覺妙明:指見性的體性是精純、覺悟、不可思議、光明的。
  • 非因非緣,亦非自然:不是由「因」生,不是由「緣」成,也不是「自然」而有。
  • 非不自然:也不是「不是自然」,意即它並非斷滅空無。
  •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遠離一切言語思維所能觸及的相狀,同時它就是一切萬法的真實體性。

【經】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祇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白話翻譯:「『你如今為什麼還要在那其中(指超越言相的真性上)用心思量,試圖用那些世間的、猶如兒戲一般的理論名相(戲論名相)來對它進行分別呢?這就好比用手掌,想去撮取、撫摩虛空一樣,只是白白地讓自己勞累罷了,虛空又怎麼可能會隨著你的意念而被你執取抓到呢?』」

補充說明:佛陀責備阿難,試圖用「因緣」、「自然」等世間的「戲論名相」(指無法導向解脫的、純屬思辨遊戲的理論概念)去框定、分別那超越一切名相的「真心」,是徒勞無功的。佛陀用「手撮虛空」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以妄想心去揣度真如實相,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會枉費心力。

名詞解釋:

  • 措心:用心思量、安立心念。
  • 戲論名相 (prapañca):指虛妄無實、不能引向解脫的言論、概念和思想。
  • 撮摩虛空 (cuō):撮,用手指抓取、捏取;摩,撫摩。指試圖抓住虛空。
  • 祇益自勞:只是增加自己的勞累而已。
  • 執捉:執取、抓捕。

【經】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白話翻譯:「阿難稟告佛陀說:『世尊!如果這個不可思議的覺性,確定是「非因非緣」的,那麼世尊您為什麼又常常對比丘們宣說:「能見的自性」的產生,具備了四種緣?也就是所謂的需要藉「因」於虛空、光明、心和眼根這四種條件,這個道理又該如何解釋呢?』」

補充說明:阿難再次提出了一個非常實際且尖銳的問題。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引用了佛陀自己平日的教法——「見性具四緣」,來質疑佛陀剛才所說的「非因非緣」的究竟義。這顯示了阿難的困惑:佛陀的兩種說法看似相互矛盾,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這也代表了一切學佛者在面對「世俗諦」和「第一義諦」時可能產生的困惑。

名詞解釋:

  • 見性具四種緣:能見之性的產生,具備四種條件。這是佛教中對視覺產生的一種世俗層面的解釋。
  • 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指視覺的產生,需要四種條件:1. 需要有空間(空);2. 需要有光明(明);3. 需要有能分別的意識(心);4. 需要有能感光的器官(眼)。

【經】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白話翻譯:「佛陀說:『阿難!我先前所說的那些關於世間種種事物的因緣相狀,是針對世俗諦的方便說法,並非揭示宇宙究極實相的「第一義諦」啊!』」

補充說明:佛陀在此明確地區分了兩種層次的教法: 1. **世間諸因緣相(世俗諦/方便說)**:為了讓世間眾生理解現象界的運作,而採用因緣和合的說法(如見性四緣),這是應機說法的善巧方便。 2. **第一義諦(勝義諦/了義說)**:揭示萬法本體的、超越言詮的究竟實相。在這個層面上,「見性」的本體是「非因非緣」的。 這個回答解決了阿難認為佛陀教法自相矛盾的疑惑,點明了佛法有權(方便)實(究竟)二教之分。

名詞解釋:

  • 世間,諸因緣相:指在世俗認知層面上,一切現象所呈現的因緣和合之相。
  • 第一義 (Paramārtha-satya):又稱勝義諦、真諦。指佛教中關於終極實在、究竟真理的教義,是聖者智慧所親證的境界,超越凡俗的語言和概念。

【經】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白話翻譯:「『阿難,我再問你:所有世間的人,都說「我能看見」,那麼,什麼情況下叫做「看見」?什麼情況下又叫做「看不見」呢?』阿難回答說:『世間的人因為有太陽、月亮、燈火這三種光明,從而能看見種種物相,這就稱之為「看見」;如果沒有了這三種光明,那就不能看見了。』」

補充說明:佛陀為了闡明「見性常住」的道理,又從世間人對「見」與「不見」的普遍定義入手,開始新一輪的問答。阿難的回答代表了常人的觀點:有光則能見,無光則不見,將「能見」與「光明」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名詞解釋:

  • 云何名見?云何不見?:什麼叫做「看見」?什麼叫做「看不見」?

【經】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

白話翻譯:「佛陀說:『阿難!如果在沒有光明的時候,就稱之為「看不見」,那麼,(處在黑暗中的你)應該連「黑暗」本身也看不見才對!如果你在黑暗中必定是看見了「黑暗」,那這只不過是沒有「光明」而已,怎麼能說是「沒有看見」呢?』」

補充說明:佛陀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常人觀點的漏洞。人們常說「黑暗中什麼也看不見」,但佛陀指出,「看見黑暗」本身就是一種「看見」。能見的「見性」,並未因為光明的消失而消失,它只是將所見的對象從「光明」變成了「黑暗」。「無光」不等於「無見」。

名詞解釋:

  • 應不見暗:應該就看不見黑暗。
  • 此但無明:這只是沒有光明而已。
  • 云何無見:怎麼能說是沒有「見」呢?

【經】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白話翻譯:「『阿難!如果你認為,在黑暗的時候,因為看不見光明,所以稱之為「看不見」;那麼,現在處在光明的時候,因為同樣看不見黑暗的相狀,也應該稱之為「看不見」才對!這樣一來,在明、暗這兩種情況下,豈不都成了「看不見」了嗎?』」

補充說明:佛陀運用歸謬法,將阿難的邏輯「不見A就叫不見」推到極致。既然在暗時「不見明」叫「不見」,那麼在明時「不見暗」也應叫「不見」。如此一來,無論何時,人都在「不見」之中,這顯然是荒謬的。這旨在說明,不能以「所見對象」的有無來定義「能見之性」的有無。

名詞解釋:

  • 還名不見:也應該叫做「看不見」。
  • 俱名不見:都叫做「看不見」。

【經】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白話翻譯:「『如果再說,光明與黑暗這兩種物相,它們自身是互相取代、此消彼長的,但並不是你的能見自性,在這明暗交替的過程中曾有片刻的消失。既然如此,就應該知道,無論是見明還是見暗,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看見」的範疇,為什麼要說「看不見」呢?』」

補充說明:佛陀明確指出,變化的是外在的「明、暗」二相,它們互相取代(陵奪),但能見的「見性」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是恆常不變、從未暫停的。因此,無論是見明還是見暗,都應該稱之為「見」。

名詞解釋:

  • 自相陵奪:(明暗二相)自身互相侵奪、取代。
  • 於中暫無:(見性)在這過程中曾有片刻的不存在。
  • 二俱名見:兩種情況都屬於「看見」。

【經】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白話翻譯:「『所以,阿難!你現在應當知道:當你看見光明的時候,能見的「見性」本身並不是光明;當你看見黑暗的時候,「見性」本身也並不是黑暗;當你看見虛空的時候,「見性」本身並不是虛空;當你看見堵塞的時候,「見性」本身也並不是堵塞。這四條義理是確定成立的。』」

補充說明:這是本段辯論的核心結論。佛陀明確指出,「能見的見性」與「所見的境界」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見性是能知,境界是所知。見性如同鏡子,境界如同鏡中所現的影像。鏡子本身不會因為影像的改變而改變。這四句話「見非是明、見非是暗、見非是空、見非是塞」有力地證明了「見性」的獨立性、超越性和恆常性。

名詞解釋:

  • 見非是明:能見的自性並不等同於光明這個境界。
  • 四義成就:這四條義理是確定成立、顛撲不破的。

【經】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白話翻譯:「『你更應該知道:當能見的「見性」(第一個見)看見所見的「境界」(第二個見,泛指一切所見)之時,這個能見的「見性」的本體,並不是那個可以被當作對象來看見的「見」。能見的「見性」之體,甚至超越了能見的「見性」之用,是能見的作用本身所無法觸及的。既然如此,你們又怎麼能再用「因緣」、「自然」以及「和合相」這些概念來加以描述呢?』」

補充說明:這是《楞嚴經》中極為著名且深奧的「見見非見」之句。其深義在於: 1. **見(性)非是見(相)**:能見的「見性」本體,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那個「看見」的作用或現象。 2. **見猶離見**:見性的本體,甚至超越了它自身的能見之用。 3. **見不能及**:能見之用,是無法回頭來認識能見之體本身的。如同眼睛不能看見眼睛。 這句話徹底斬斷了用思維去攀緣見性的任何可能性,指出其絕對的超越性。既然它如此超越,一切世間的思辨概念(因緣、自然、和合)都無法觸及它。

名詞解釋:

  •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當能見的「見性」(主詞)發揮作用看見「境界」(受詞)時,這個能見的「見性」本體,並不是那個作用本身。
  •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見性的本體超越了能見的作用,是能見的作用所無法觸及的。
  • 和合相:由眾多條件和合而成的相狀。

【經】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白話翻譯:「『你們這些聲聞弟子,心量狹小,智慧低劣,沒有真正的識見,不能夠通達這清淨的實相。我今天教誨你們,應當好好地思惟,不要在這條通往不可思議的覺悟(菩提)的道路上,感到疲憊和懈怠!』」

補充說明:佛陀再次以慈悲而嚴厲的口吻,訶責聲聞弟子們因執著於小乘法,心量狹隘,無法理解和通達大乘的清淨實相。同時也給予鼓勵,希望他們能依此教誨,精進思惟,不要在中途疲倦懈怠,從而走上真正的成佛之道(妙菩提路)。

名詞解釋:

  • 狹劣無識:心胸狹窄、根性低劣、沒有真正的識見。這是佛陀對小乘行者相對於大乘菩薩的一種激勵式批評。
  • 清淨實相:指離一切虛妄分別的、究竟真實的本來面目。
  • 誨 (huì) 汝:教誨你(們)。
  • 疲怠 (pí dài):疲倦、懈怠。
  • 妙菩提路:通往不可思議的、究竟圓滿的覺悟的道路。

【經】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白話翻譯:「阿難稟告佛陀說:『世尊!像佛陀世尊您,為我們這些人,宣說了關於「因緣」和「自然」的道理,以及種種「和合」與「不和合」的相狀,我的心智仍然沒有能開解。而現在又聽到「見見非見」這樣深奧的道理,更是加重了我的迷惑和煩悶!我俯伏懇願您能廣施慈悲,賜予我們能看清實相的智慧之眼,為我們開示那個覺悟之心的清淨本體。』說完這些話後,阿難悲傷地流下眼淚,向佛陀行五體投地的大禮,準備領受佛陀神聖的教誨旨意。」

補充說明:這段經文生動地描繪了阿難作為一個真誠求法者的形象。在經過佛陀層層破斥、層層開示之後,他坦誠自己不僅未能完全理解之前關於因緣、自然、和合等的辨析,如今聽到更為玄妙的「見見非見」,更是徹底陷入了迷惘。他的「悲淚頂禮」代表了所有在修行路上遇到瓶頸、智力所不能及,但又具足大信心的行者的狀態。這也成為佛陀接下來將要宣說更核心、更直接的法門的契機。

名詞解釋:

  • 我等輩:我們這等人。
  • 心猶未開:心智仍然沒有能開解、領悟。
  • 重增迷悶:更加增添了迷惑和煩悶。
  • 伏願弘慈:俯伏懇願您廣施大慈悲。
  • 施大慧目:賜予我們宏大的智慧之眼。
  • 覺心明淨:覺悟之心的光明清淨之體。
  • 承受聖旨:領受佛陀神聖的教誨旨意。

【經】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白話翻譯:「這個時候,世尊憐憫阿難以及在座的所有大眾(求法心切卻智力未及),準備將要詳細地演說那總持一切法、含藏一切功德的『大陀羅尼』(總持神咒),以及能夠成就的各種甚深禪定(三摩提),和那通往究竟覺悟的不可思議的修行道路。」

補充說明:在阿難悲淚懇請之後,法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佛陀將不再僅僅停留在義理的辯證上,而是準備開示具體的修行法門。這裡的「大陀羅尼」特指後文將會出現的「楞嚴咒」,「諸三摩提」指由持咒修心所成就的「首楞嚴大定」,「妙修行路」則是指導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如二十五圓通法門)。

名詞解釋:

  • 敷演:詳細地演說。
  • 大陀羅尼 (Mahā-dhāraṇī):陀羅尼意譯為「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指能總攝一切佛法功德的神咒。「大陀羅尼」特指功德力極大的神咒,此處即指楞嚴咒。
  • 諸三摩提:各種甚深的禪定境界。
  • 妙修行路:不可思議的、殊勝的修行道路。

【經】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白話翻譯:「(佛陀)告訴阿難說:『你雖然記憶力很強,但這只是有助於你增長廣博的聽聞。對於那能令心止息的「奢摩他」(止)定境,以及在定中所進行的極其微細、祕密的觀照,你的心仍然沒有了悟。你現在仔細地聽,我將要為你分別解說、開示。同時也讓未來時代所有尚未斷盡煩惱的修行人(有漏者),都能藉此法門獲得菩提的聖果。』」

補充說明:佛陀再次點出阿難的長處與短處:長於「聞」,拙於「修」。強記多聞屬於「聞慧」,而要真正解脫,必須依靠「思慧」和「修慧」,也就是要有「奢摩他」(止)和「微密觀照」(觀)的實修定慧功夫。佛陀宣告,他接下來的開示,不僅是為阿難,更是為了未來一切的有漏眾生,讓他們都能依此成就菩提。

名詞解釋:

  • 強記:記憶力很強。
  • 但益多聞:只是有助於增廣聽聞。
  • 奢摩他 (Śamatha):意譯為「止」、「寂靜」。指一種禪定功夫,能使內心止息一切雜念,安住於平靜的狀態,是修「定」的基礎。
  • 微密觀照:在奢摩他定中,進行的極其微細、祕密的觀照功夫,即「觀」(毗婆舍那),能引發智慧。
  • 有漏者:尚有煩惱未斷盡的眾生。
  • 獲菩提果:證得覺悟的聖果。

【經】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白話翻譯:「『阿難!所有一切的眾生,之所以在世間不斷地輪迴,都是由於兩種顛倒的、從分別而生的虛妄見解,在當下每一個念頭中發生作用。並隨著這些妄見所造作的業力,而在六道中輪轉不休。』」

補充說明:佛陀在此指出了眾生輪迴的根本原因,即「二種顛倒妄見」。這兩種妄見是所有分別、造業、受報的根源,它們並非在遙遠的過去,而是在眾生當下每一個「見聞覺知」的處所剎那發生,從而推動了業力的輪轉。

名詞解釋:

  • 二顛倒,分別見妄:兩種顛倒的、從虛妄分別而產生的見解。
  • 當處發生:在當下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念頭中發生。
  • 當業輪轉:隨著所造的業力而輪轉。

【經】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白話翻譯:「『是哪兩種妄見呢?第一種,是眾生的「別業妄見」;第二種,是眾生的「同分妄見」。』」

補充說明:佛陀正式提出這兩種妄見的名稱。這是理解眾生世界如何形成、以及為何個體經驗與共業世界能夠並存的關鍵理論。 * **別業妄見**:指由眾生個別獨有的業力所感召的、與他人不同的虛妄見解和境界。 * **同分妄見**:指由眾生共通的業力所感召的、在一個群體中所共享的虛妄見解和境界。

名詞解釋:

  • 別業妄見:「別業」指個別的、不與他人共通的業力。由個別業力所產生的虛妄見解。
  • 同分妄見:「同分」指導致生於同處、感受相似果報的共通業力。由共通業力所產生的虛妄見解。

【經】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白話翻譯:「『什麼叫做「別業妄見」呢?阿難!譬如世間有一個人,眼睛裡長了紅色的翳膜(赤眚),當他在夜晚看見燈光的時候,就會在燈光周圍看見一個另外的圓形光影,並且光影上還有五彩重疊。』」

補充說明:佛陀開始解釋第一種妄見——「別業妄見」。他用了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一個有特定眼病的人,看燈光時會看到正常人所看不到的「圓影」。這個圓影,就是由他個人的「別業」(此處指眼病)所感召的獨特妄見。

名詞解釋:

  • 赤眚 (chì shěng):指一種眼病,眼睛上長了紅色的翳或膜,會影響視覺。
  • 別有圓影:看見一個另外的圓形光影。
  • 五色重疊:指光影上呈現出五彩紛呈、層層疊疊的樣子。

【經】于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白話翻譯:「『在你看來,這個情況是怎樣的呢?這夜晚燈光周圍所顯現的圓形光影,究竟是屬於燈光本來的顏色(燈色)呢?還是屬於能見的自性所顯的顏色(見色)?阿難!如果這個圓影是屬於燈的顏色,那麼沒有眼病的人為什麼看不見同樣的景象呢?而這個圓影明明只有那個有眼病的人才能看見。但如果說它是屬於能見的自性的顏色,那麼能見的自性本身就變成有顏色的物體了,如此一來,那個有眼病的人,「能看見」這個圓影的那個「見」,又該稱作什麼呢?』」

補充說明:佛陀對「圓影」的來源進行了剖析,指出它既不單純屬於客觀的「燈」,也不單純屬於主觀的「見」。 1. **非燈色**:如果是燈的顏色,應該人人可見,但事實並非如此。 2. **非見色**:如果是見的顏色,那麼「見」就成了有顏色的物,能所不分,邏輯混亂。 這段分析旨在說明,這個「圓影」是一種主客觀條件(病眼+燈光)和合而生的虛妄景象。

名詞解釋:

  • 于意云何:在你的意下如何?你認為怎樣?
  • 為是燈色?為當見色?:是屬於燈的顏色呢?還是屬於能見之性的顏色?
  • 非眚人:沒有眼病的人。
  • 唯眚之觀:只有有眼病的人才能看見。
  • 見已成色:能見的自性本身已經變成了有顏色的物體。
  • 名為何等:稱作什麼呢?

【經】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白話翻譯:「『再者,阿難!如果這個圓影,是離開了燈光而單獨存在的,那麼理應在旁邊的屏風、布幔、茶几、筵席上,也會有圓影出現才對(但事實上沒有)。如果這個圓影,是離開了能見的自性而單獨存在的,那它就不應該是被眼睛所能看見的,又怎麼會是有眼病的人,親眼看見了這個圓影呢?』」

補充說明:佛陀進一步從「是否能獨立存在」的角度進行駁斥: 1. **不離燈**:如果圓影能離開燈而存在,那它應該在任何物體上都出現,但它只圍繞著燈。 2. **不離見**:如果圓影能離開見而存在,那它就是一個與視覺無關的客觀實體,不應被「看見」。 這證明了「圓影」這個妄相,必須依賴「燈」(所緣境)和「病眼之見」(能緣心)和合才能顯現,不能獨立存在。

名詞解釋:

  • 離燈別有:離開燈光而單獨存在。
  • 屏、帳、幾、筵:指室內的各種家具和陳設。
  • 離見別有:離開能見的自性而單獨存在。
  • 應非眼矚:應該就不是眼睛所能看見的了。

【經】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白話翻譯:「『所以應當知道:光色確實是在於燈,而看見圓影是因為眼睛有病;這個圓影(影)和看見圓影的那個見(見),都是因為翳膜(眚)這個病而產生的。但能覺知到「看見了翳膜所現之影」的那個覺性(見眚),它本身並不是病。所以終究不應該說,這個圓影「是燈」或是「是見」;同樣地,在那其中也無法說它「非燈」或「非見」。』」

補充說明:這段是關於「別業妄見」的精妙總結: 1. **色實在燈**:光明這個「色塵」的來源確實是燈。 2. **見病為影**:但看見「圓影」這個妄相,則是因為「見」有了病(即眼睛有翳膜)。 3. **影、見俱眚**:所見的「圓影」和能見此影的那個「有病的見」,都是由「眚」這個病緣所導致。 4. **見眚非病**:最關鍵的是,能夠覺知到「我的視覺有問題,看見了圓影」的這個更深層次的覺性,它本身並不是病態的。 5. **結論**:因此,對於「圓影」這個妄相,你既不能說它「是燈」或「是見」,也不能執著地說它「非燈」或「非見」,因為它本是緣起性空的幻相。

名詞解釋:

  • 見病為影:看見(的內容)有了病態,才顯現為圓影。
  • 影、見俱眚:所見的圓影,和能見此影的作用,都是由翳膜這個病緣所致。
  • 見眚非病:能覺知到「見有病(眚)」的那個覺性,本身並不是病。

【經】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白話翻譯:「『這就如同那第二個月亮,它既非月亮的本體,也非月亮的影子。為什麼呢?因為看見第二個月亮的那個視覺,是由於用手指按捏眼睛所造成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不應該去討論說:造成這個幻相的「按捏」這個根源,它到底是有形狀還是沒有形狀,是離開了能見還是不離開能見。這裡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圓影是由眼睛的翳膜所造成的,你現在又想要去命名它,說它到底是「燈」還是「見」呢?更何況還要去分別它「不是燈」或「不是見」呢?(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戲論)』」

補充說明:佛陀再次引用「第二月」的比喻來類比。第二個月亮(喻圓影)是由「捏眼」(喻眼病)這個動作所造成的幻相。有智慧的人不會去執著地分析「捏」這個動作的形狀或屬性,因為大家都知道關鍵在於「捏」本身是個妄動,所生的影像是虛幻的。同理,對於眼病所成的圓影,再去執著地分析它「是燈是見」或「非燈非見」,都是在虛妄的層面上打轉,毫無意義。

名詞解釋:

  • 非體非影:既不是(月亮的)本體,也不是(月亮的)真實影子。
  • 捏所成故:是由於(手指)按捏(眼睛)而造成的。
  • 捏根元:指「按捏」這個造成幻相的根源。

【經】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

白話翻譯:「『什麼叫做「同分妄見」呢?阿難!我們所居住的這個閻浮提(南贍部洲),除了廣大的海水之外,中間的陸地大約有三千個洲。在正中間的大洲上,從東到西加以估量,大的國家總共有二千三百個左右,剩下其他的小洲,散布在各個海洋之中,它們中間有的有兩三百個國家,有的一、兩個,乃至三、四十或五十個國家不等。』」

補充說明:在解釋完「別業妄見」後,佛陀開始解釋「同分妄見」。他首先描述了當時古印度人世界觀中的地理概況,即以閻浮提為中心的世界,包含了眾多的國家和地區。這是為了給接下來的比喻設定一個宏大的背景,說明眾生是分佈在不同地理區域、以「國」為單位的群體。

名詞解釋:

  • 同分妄見:由共通的業力(同分)所感召的、在一個群體中所共享的虛妄見解和境界。
  • 閻浮提 (Jambudvīpa):古印度宇宙觀中,四大部洲之一的南贍部洲,也就是我們人類所居住的世界。
  • 洲:此處指被水環繞的陸地,可以理解為大陸或島嶼。
  • 括量:估量,衡量。

【經】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

白話翻譯:「『阿難!如果在這些洲當中,有一個小洲,上面只有兩個國家。其中一個國家的人民,因為共同感受到了惡劣的業緣(惡緣),那麼那個小洲上,該國的眾生,就會普遍看見一切不祥的境界;』」

補充說明:佛陀設立了一個具體的思想實驗場景:一個島上有兩個國家,其中一個國家的全民,因為有著共同的「惡緣」(即相似的、集體的惡業),他們將會體驗到一種集體性的、不祥的幻境。

名詞解釋:

  • 同感惡緣:共同感受、感召了惡劣的業力因緣。
  • 當土眾生:指該國本土的所有眾生。
  • 睹 (dǔ):看見。
  • 不祥境界:不吉利的景象。

【經】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勃、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

白話翻譯:「『(他們)或者會看見天上有兩個太陽,或者看見兩個月亮,在這其中乃至於會看見日暈、星珥、雲氣如珮或玦、彗星、孛星、飛星、流星、背氣、附耳、虹、霓等各種各樣被視為不祥的異相。』」

補充說明:佛陀列舉了由「同分惡緣」所可能導致的種種集體幻相。這些現象在古代多被視為國之將亡或有大災難的不祥之兆。佛陀在此用它們來比喻由共業所產生的集體性妄見。

名詞解釋:

  • 暈、適、珮、玦...:這些都是古代天文學或占星學中所記載的各種天象、雲氣和星象的名稱,多數被認為是不祥之兆。例如:
    • 暈 (yùn): 日、月周圍的光環。
    • 珮 (pèi)、玦 (jué): 形狀如玉珮、玉玦的雲氣。
    • 彗 (huì)、勃 (bó): 指彗星、孛星等災星。
    • 飛、流: 指飛星、流星。
    • 負、耳: 指日旁形狀如背負或如耳朵的雲氣,也稱「日背」、「日耳」。
    • 虹 (hóng)、蜺 (ní): 彩虹與副虹。
  • 惡相:不祥的、惡劣的徵兆或景象。

【經】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白話翻譯:「『然而,這些景象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能夠看見,而同洲另一個國家的人民,卻根本就看不見,甚至也從未聽聞過。』」

補充說明:這句話點明了「同分妄見」的關鍵特性:它是「同分」所限的。即,這種妄見只在具有相同共業的群體內部共享,對於沒有此共業的群體(如鄰國之人)來說,這個「妄境」是完全不存在的。這就解釋了為何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甚至不同物種的眾生,會處於一個看似客觀卻又截然不同的「世界」之中。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本身也是由與我們有共業的眾生所共同感召的「同分妄見」。

名詞解釋:

  • 但此國見:僅僅是這個國家的人能看見。
  • 本所不見,亦復不聞:根本就看不見,也從未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