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或稱「真空無相」)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極為核心且反覆闡明的概念,其目的在於引導眾生擺脫一切執著,了悟自性本體,進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

以下是經文中對「空性」的多方面闡述:

  • 何謂空性?

    • 非相即實相:佛陀教導,凡世間所有形相,皆是虛妄不實的。如果能識破諸相皆為虛幻的道理,就能夠見到如來的法相,也就是真實的本體。這個「實相」並非指有形之物,而是空如太虛、沒有行跡的般若智慧本體,為引導眾生而假借此名。
    • 無相與無住:菩薩在修行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不應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生起念頭。這種「不住相布施」的實踐,意味著施者忘施、受者忘受、所施之物亦空,即「三輪體空」。這種無所執著的布施,其福德是不可限量、如同虛空般廣大難以想像的。
    • 無我與無眾生
      • 眾生與菩薩同具菩提心,因此佛陀所滅度的眾生,實際上是眾生自性自度,並非佛陀所度。若菩薩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真正的菩薩。
      • 佛陀在度化眾生時,心中不應有「我應當度化眾生」的念頭,因為眾生本具般若妙智慧,是自性自渡,並非由佛所渡。
      • 佛性是人人具足、圓滿周遍的,所以迷時為凡夫,悟時即成佛,佛與凡夫的本性是相同的。
    • 無法可得,無法可說
      • 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並沒有「一定之法」可以獲得或言說。佛陀所說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既非實有之法,亦非斷滅之法。
      • 佛陀常以「筏喻」來解釋其說法,佛法如同渡人過河的竹筏,一旦到達彼岸,竹筏就應捨棄,更何況是世間的非法。這表明佛法只是引導眾生開悟的方便工具,而非究竟實體。
      • 佛陀未曾有「我當有所說法」的念頭,若有人說佛陀有所說法,即是毀謗佛,因其未能理解佛法無說的深意。
    • 三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這指出所有心思皆是眾生的妄心,並非本性常住的真心。
    • 非斷滅相:佛陀強調「無相」是教人離相、不執著,而非教人斷滅一切相。發菩提心者仍應修一切善法,只是不執著於法或其所得。
  • 空性的實踐與體現

    • 離相生清淨心:菩薩修行應離一切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心不執著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應生無所住心。
    • 無所得的境界:真正的證悟者不會執著於自己有所得,例如證得聲聞初果、第二果、第三果或阿羅漢果位的聖者,都不會生起「我已證得」的念頭。佛陀本身在燃燈佛所也「於法實無所得」,因為佛性是自修自悟,無法從外在得到。菩提自性人人具足,無需外求.
    • 不受福德:菩薩所修的福德,不應貪著,因為本性是虛而明的。若菩薩心不執著於法而行布施,如同張開眼睛見到日光普照,洞徹一切境界。這種「不受福德」的布施,所得功德才是無限量的。
    • 如來本體非色身相:如來真正的本體是佛性,是真性自如,充滿法界,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並非其具足的三十二相或任何外在形色和聲音。

「空性」在《金剛經》中,並非指虛無或斷滅,而是強調萬事萬物(包括概念、經驗、自我)都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通過了悟這種無自性、無執著的道理,去除妄念與執念,才能顯現清淨的本心,成就佛的智慧。